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校主页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社会学院成功举办第六期“群学咖啡”读书会:聚焦本土经验,共探学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11:40 浏览次数:

为持续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动跨层次师生学术对话,聚焦本土经验现象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表达,2025年11 月 12 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第六期 “群学咖啡” 读书会于群学咖啡厅举行。本次读书会以我院阮极教授所著《Guanxi, Social Capital and School Choice in China: The Rise of Ritual Capital》为共读书目,围绕 “如何提出好的研究问题”“本土概念的创新提炼”“学位论文如何转化学术专著” 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院内外本、硕、博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对话。

本期读书会特邀本书作者、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极作为嘉宾全程指导,我院2023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兆林担任主持人,2024 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梦娟担任领读人。

 

图1 2024级博士研究生李梦娟同学进行领读

 

领读环节中,李梦娟围绕著作核心内容展开系统解读,从 “关系”“人情”“社会资本” 等核心概念界定,到 “仪式资本” 概念的创新提出,再到 “弱 - 强 - 弱” 模式的实证验证,层层剖析本书的学术逻辑与研究框架。李梦娟重点分享了著作中 “工具性礼”“互动仪式链” 等关键理论,结合书中 A、B 两市择校案例,详细阐释了 “如何从具体实践中提炼抽象概念”“如何实现本土现象与西方理论的对话” 等本书所表现的学术技巧,引发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

与谈环节中,阮极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历,对著作的研究背景、理论创新与方法论特色进行深度解读。他围绕 “如何做好概念化”“如何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发表论文与出版专著的技巧与差异” 三大核心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心得。阮教授指出,“仪式资本” 概念的提炼源于对择校场景中宴请等微观实践的长期观察,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儒家 “礼” 的文化内涵与西方学界所重点关注的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进而填补了非西方社会资本研究的理论空白。针对论文与专著的转化,他从核心定位、结构格式、内容详略等维度对比分析,强调专著需更注重可读性与理论传播价值,为在场学子的学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实操性指导。此外,阮教授结合自身国际学术发表实践,分享了跨文化学术交流的经验与心得,鼓励同学们培养跨文化学术视野,让本土研究走向世界。


图2 阮极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自由讨论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围绕 “仪式资本理论的跨场景应用” 等延伸议题展开热烈探讨,不同学术视角的碰撞激发出丰富的思想火花。阮教授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交流和回应,引导大家从实证观察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读书会 “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的学术精神。


图3 同学们积极参加现场讨论

图4 阮极教授向参加交流的同学签名赠书

图5 现场同学向阮极教授提问

图6 第六期“群学咖啡”读书会活动合影

 

作为社会学院特色学术交流平台,“群学咖啡” 读书会始终以经典著作为纽带,搭建起本、硕、博师生跨层次交流的桥梁。本次读书会聚焦学术研究的核心方法与创新路径,不仅让师生深入理解了本土社会现象的学术表达逻辑,更在概念提炼、问题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 “群学咖啡” 读书会品牌建设,持续邀请学界专家与师生共读经典、共探新知,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学术动能。

 


图文供稿:图/张兆林,文/李梦娟


一审:洪姣


二审:裴凡苗


三审: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