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社会学名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赵旭东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22:07 浏览次数:


6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赵旭东教授坐客社会学院,在A302教室为社会学院师生作题为“数字化时代的田野工作——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线索民族志方法”的学术讲座。社会学院及其他学院师生10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由社会学院院长包智明教授主持。


图1 包智明教授介绍赵旭东教授


赵教授指出,传统人类学研究强调实地田野调查,其核心特征是研究者深入实地,通过长期生活与当地人互动,以获得对文化的深入理解。然而,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网络化,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融合,人类学研究范式也需动态调整。赵旭东老师认为传统民族志的关注点多聚焦于场所,所撰写的民族志也多是“场所民族志”。学术除了客观的分析与论述的思辨之外,还需要学术的“想象力”,而场所民族志所缺乏的就是一种学术的“民族志想象力”。


图2 赵旭东教授讲座现场图


针对此种状况,赵旭东教授提出了“线索民族志”的思考方式,线索民族志聚焦于线索追溯法,不拘泥于点上的静态观察,而是把人和物放置到某个自然或人造环境的大背景之中,循着人或物移动的轨迹,追朔生发出来的各种现象,去实现一种基于点之上的线和面上的整体宏观理解。它摆脱了传统的场所民族志束缚,获得了一种理论的新视野和田野工作的新介入方式。赵旭东教授结合自身实地调研,强调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实田野,同时也需要线索民族志的问题解决,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微信民族志的新文化书写。

“微信民族志”是赵旭东教授针对数字时代提出的新研究范式。赵旭东教授指出,微信民族志概念的提出,它在书写人和人的交往之中引入了一种虚拟真实的概念。他认为,当前,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研究者可通过分析微信中的互动、分享、评论等内容,了解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人们乐于称此为“大数据”,实际就是人类学的原本所说的生活本身,只是全部的生活被虚拟化呈现于网络之中而已。赵旭东教授指出面对滔滔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视角去考察,我们的文化应承担着一种不断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重塑的新责任。


3 讲座现场图


整场讲座理论深刻、案例翔实。让学院师生对人类学研究方法有更深、更具体的理解。现场师生提出了对数字时代田野工作方法论的思考,赵旭东教授予以回应,并深入更为进行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图文撰稿:文/顾化杰、图/肖雪梅

一审:刘玺鸿

二审:裴凡苗、王晓晖

三审: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