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状况
范可,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评审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政治人类学、认同政治、族群性与民族主义、体育人类学、东南回族历史与社会文化变迁。
学习经历
1992年9月至2001年5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获人类学博士学位(Ph.D.)导师郝瑞(Stevan Harrell)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导师 陈国强)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2年9月起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2004年5月至2022年7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2001-2003年塔科马皮尔斯学院((Pierce College)教师(非全职)
1992年9月至2001年5月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其间任助教(TA)和助研(RA)
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1985年9月至1991年8月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助教(1985-87)讲师(1987-91)
留学与海外工作经历
见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
学术兼职
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特聘教授(90天/年)
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讲座教授 (90天/年)
2019年9月至今,聊城大学校聘客座教授
2017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教授
2015年7月至今,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
2014年9月至今,澳门科技大学通识部兼职访问教授
2014年9月至2020年7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校外学术服务
2019年至今 捷克共和国国家社科基金国际专家
2018年11月至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和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2016年11月至今(第二任期)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
2015年11月至今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新疆专委会副主任
2014年至今国家社会基金规划评审专家
2012年至今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 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技术评价中心国际专家
2007年至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06年至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初评、结题)
2006年至今 国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
2017年至今《西北民族研究》
2013年至今《民族研究》
2013年至今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至今《开放时代》
2010年至2020年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2010年至今 Asian Anthropology
2005年至今 《中国研究》
校外博士、硕士论文评审和国内博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东南亚研究、历史学、中国研究诸学科和领域的博士论文审阅、主持论文答辩)。
担任外校教师职称晋升资格评审
墨尔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社会服务
2011年4月至今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
2012年至今江苏省侨界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9年至2012年 江苏省侨界专业人士联合会理事
2007年至今 江苏省南京市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 美国华盛顿州“中国文化协会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Washington State) 副主席
获奖状况
2022 年 著作《理解族别:比较的视野》(知识产权出版社)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0年 著作《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名)。
2018年 著作《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7月在巴西弗洛里安举行的“第18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大会”获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颁发的“积极参与‘不同国家的人类学教育’研讨”的认证。
2018年7月,参会宣读“Ethnicity and Urbanization: Hui and Islam in South Fujian since 1978” 获得在巴西举行的第18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大会”获得认证。
2018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7年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年度贡献奖
2016年 著作《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入选“中国社会学学会年度好书推荐”2016年推荐图书。
2011年荣获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0年 论文“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获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新世纪人类学杰出贡献奖”
项目课题(2004年以来)
2019年,“体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万。
2011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模式’”,江苏省优势学科课题——20万元。
2011, “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教学与研究”(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Thomas Simon教授、华涛教授合作)——仰融集团基金——8万美元。
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项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江苏省文化厅, 5万元。
2009,“公民意识与多民族国家的族别认同”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8万元。
2007,“走向和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南京大学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子课题主持人——4万元。
2006,南京大学中国教育部“985工程”项目:“宗教与文化”之子课题主持人-3万元。
2004,“华南穆斯林的社会历史变迁”,南京大学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3万元。
科研成果
1.专著、专集、译著
2021 年《什么是人类学》(乐道文库,罗志田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年《理解族别——比较的视野》,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8 年《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7 年主编《“俗”与“圣”的文化实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7 年 《漂泊者的返乡之旅》,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年 《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年《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co-edited with Stevan Harrell), Understanding Liangshan "Slave Society": From Orthodoxy to Reinterpretation, spring issue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E. Sharpe, Inc. Vol. 36, No.1(93 pages)SSCI.
2001, Identity Politics in South Fujian Hui Communit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非正式出版物) 。
1990年《建设中国人类学》与陈国强等合著,上海:三联书店。
1990,《简明人类学词典》,与陈国强、石奕龙等合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 英文论文
2023,Ethnicity, Space, and Boundary-Making Among the Hui in Nanjing, in The Handbook of Post-western Sociology,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Peilin
Li et. al,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pp. 641-663.
2023, Book Review: Rachel Harris, Guangtian Ha, and Maria Jaschok, eds. Ethnographies of Islam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1. viii + 320 pages. Hardcover. ISBN 9780824883348. US$80. 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1–5) doi:10.1163/22143955-12340011
2022, History, Practice,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VIRBRANT: Virtual Brazilian Anthropology, vol. 19, 12 pages.
2019,Paradigm Chang in Chinese Ethnology and Fredrik Barth’s Influence in Keping Wu and Roberta P. Weller eds.,. It Happens Among People – Resonance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ork of Fredrik Barth, New York and London: Berghahn Books, 2019 , pp. 268-299.
2019, Book Review: Sino-US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Emotion in State Action, by Taryn Shepperd,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x + 216 pp., hardback, £57.50 ISBN 978 1 137 02008 6 in National Identities,Vol.21. No.5, pp.542-544.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s://doi.org/10.1080/14608944.2018.1563992 .
2016,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cialist Chin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SSCI) Vol. 39 (12). Pp. 2091-2108. (http://dx.doi.org/10.1080/01419870.2016.1179774)
2012, Ethnic Configuration and State-Making : A Fujian Case, Modern Asian Studies. (SSCI) Vol.46, Part 4(First published online, 30 August, 2011 (http://dx.doi:10.1017/S0026749X11000436)
2006, Traditionalism and Identity Politics among Ding Hui Community in South Fujian in Tan Chee-Beng (ed.): South Fujian: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 in Pos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p.33-65.
2005, “Ethnic evolvement in a south Fujian Hui community” in Berliner China-hefet. Berlin, Germany. Issue 28, pp. 128-54.
2003, “Introduction” (co-authored with Stevan Harrell) in Stevan Harrell and Fan Ke (eds.), Understanding Liangshan "Slave Society": From Orthodoxy to Reinterpretation, spring issue of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E Sharpe Press,Vol. 36, No.1.pp.3-15.SSCI
2003, "Ups and Downs: Local Muslim History in South China,"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London), Vol. 23, No.1, pp. 63-87, reprinted in Michael Dillion (ed.):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 Vol.1. Kent, UK: Global Oriental (2009). Pp. 239-63.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DOI: 10.1080/13602000305931 URL: http://dx.doi.org/10.1080/13602000305931
2001, "Maritime Muslim and the Hui Identity: A South Fujian Case",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London), Vol. 21, No.2, pp. 309-332, reprinted in Michael Dillion (ed.):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 Vol.I. Kent, UK: Global Oriental (2009). Pp. 264-89.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DOI: 10.1080/1360200120092888 URL: http://dx.doi.org/10.1080/1360200120092888
2001, "Western Academic View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New York: ME Sharpe, Inc. Vol.33, No. 4, pp. 29-36. SSCI
3.书系主编
2015年至今 《紫金人类学书系》目前已经出版9种。
4. 中文论文及各类学术文章(2000年以来)
2023,“弗雷德里克·巴特的理性主义——一种人类学视角,《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2023, “边界: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23, “族群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
2023,“略论民族情感与现代体育中的民族主义现象”《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2023, “马克思与人类学:一个历史的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2022, “现代体育的兴起与若干相关社会理论”《西北民族研究》,第6期。
2022,“当下文化变迁的理论反思”《民族研究》,第3期。
2022,“文化、族群性与认同政治:学术生涯的若干片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二期。
2022,“略论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兼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2022, “文化与认同:略论民族国家整理多样性的途径”《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1期。
2020 “老骥伏枥:关于费孝通的晚年思考之思考”《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20 “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途径、观念与叙事”《原生态民族与文化学刊》
第6 期。
2020 “人类学与‘人地关系’视野里的‘边疆’”,《云南社会科学》,第5期。
2020 “韦伯与音乐”《读书》,第10期。
2020 “田野工作与‘行动者取向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巴特及其学术遗产”《民族研究》,第一期。
2020 “经天纬地的行动者之网:关于病毒的一些思考”,《西北民族研究》,第三期。
2020 “‘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关于音乐之人类学探索之探索(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第三期。
2020 “‘音’之于‘人’与‘人’之于‘音’:关于音乐之人类学探索之探索(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第一期。
2020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学术月刊》,第三期。
2020 “体育人类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一期。
2020 “希尔斯的‘纽带’与‘传统’”,《读书》,第一期,页74-81。
2019 “边界”无疆——弗雷德里克·巴特的人类学世界,《读书》第七期,页29-35。
2019 组织与“被组织”——另一种多样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11卷第二期,第39-50页。
2019 传统主义与认同政治:来自闽南一个宗族社区的个案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报刊复印资料)》第三期,页53-66。
2018 传统主义与认同政治:来自闽南一个宗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4期,页76-90。
2018 狩猎采集社会及其当下意义 《民族研究》,第4期,页,57-70。
2018 驯化、传播与食物生产类型的形成 《中山大学学报》第6期,页,187-196。
20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政治人类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页
2018 “事关‘民主’(代译序)”,【美】顾德民(Matthew Gutmann) (著),郑菲、李胜、马惠娟 (译)《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页1-9。
2018 “玛丽·道格拉斯与《洁净与风险》——代译序”,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建波 等(译) 《洁净与风险》,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困惑与‘我们’与‘他们’”《读书》,第一期。
2017 “边疆与民族的互构:历史过程与现实影响” 《民族研究》,第六期。页58-73。
2017 “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学术月刊》,第七期。页99-110。
2017 “当代中国的食之虑”《江苏行政院学报》,第四期。页41-50。
2017 “人类学视野里的乡村存续”《旅游学刊》第一期。
2016 “宗教暴力、恐怖主义与全球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六期。
2016 “略论山地文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三期。
2016 “家国情怀与守望尊严——探索民族和谐相处之道”《探索与争鸣》第七期。
2016 “关于民族研究范式转换一些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一期。
2016“五百年中国移民史的一幅长卷”《中华读书报》6月29日。
2016 “与时俱进的美国人类学及其社会影响”《文汇报》5月20日。
2015 “勒庞《乌合之众》导读”勒庞(著)陈剑 (译)《乌合之众》。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 “略论族群认同与族别认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四期
2015 “略论多民族语境里的族别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三期
2015 “想像的共同体及其困境——兼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思想战线》。第三期。
2015 “边疆”与民族——略论民族区域的治理逻辑,《西北民族研究》第二期
2015 人类学的问题及其学科体系,《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一期
2015 景宁畲乡行 《中国民族》第四期
2015 关于《查理周刊》遇袭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中国民族》第二期
2015 从慕道到同道,《徐杰舜学术年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上下数千年,千里共婵娟,《中国新闻出版报(第三版)》,1月19日。
2014 阿勒玛斯的三本书,香港《21世纪》(CSSCI),12月号、第146期。
2014 向上流动是衡量社会善治的指标之一《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学版)》, 12月12日。
2014 社会信任与制度性信任,《新华日报》,12月2日。
2014 感受多元欧洲,《中国民族》,第十期, 页70-75。
2014 也谈民族相处的和睦之道,《中国民族》第八期,页45-47。
2014 流动性与风险——当下人类学的课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
第五期,页32-38。(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5年第2期,第78-86页)
2014 全球化与转基因的政治想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第四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10期,第97-105页)
2014 历史脉络、权力与多民族国家——关于公民意识的若干问题,《西北民族研究》(CSSCI),第二期
2013 信任、认同与“他者”——关于族群、民族的省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第六期
2013 信用,重建信任的基石《新华日报》4月17日,第七版。
2013 在野的全球化:迁徙、旅行与旅游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第一期,全文收入《新华文摘》第十期。
2013 从“悄然无声”到“引人注目”——关于美国公民的跨国领养, 《21世纪东亚社会学》(日本),3月号(总第5期),页57-78。
2013 当代中国的“信任危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第二期
2012 人类学者眼里的旅游 《旅游学刊》(CSSCI),第12期,页17-18
2012 (第一作者)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家呈现——写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会演之际 《中国民族》第七期,页4-8
2012 移民与离散——迁徙的政治《思想战线》(CSSCI)卷38,第一期,页14-20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第七期,第136-37页)
2011 自我的他者化——关于本土田野实践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第28卷第6期,页49-55。
2011 权力与稳定《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五期,58-63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1年第12期, 62-67页)
2011 遗体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东方早报﹒上海书评》4月24日,8-9页
2011 “边疆发展献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第一期,1-7页
2011 “跨文化的‘家’与美国公民的跨国领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CSSCI)第一期。页1-11
2011 “灾难的仪式意义与历史记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CSSCI)第一期, 页28-39
2010 “边疆——告别他者形象”《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12日第十六版
2010 “整合中的欧洲华人”《读书》(CSSCI)第九期。页105-112
2010 “略论公民权与少数民族权利”,《江苏行政学报》( CSSCI) 第三期,页66-73
2009 “少数民族的形象刻画与国家政治”,乔健(主编)《传媒与异文化》,台北;世新大学出版中心, 页29-48
2009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认同政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 第三期, 页11-15。
2009 “泉州回民的穆斯林认同与国家政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 第一期,页69-76。
2008 “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CSSCI)第四期,页24-32。
2008 “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开放时代》(CSSCI)第六期。
2008 “费孝通与变化中的中国”,潘乃谷、马戎(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米德的意义,《读书》(CSSCI) 第六期。
2008 重读米德的意义——代序,《萨摩亚人的童年》米德(著)周晓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政治人类学今昔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 第二期(又见中国人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08年第6期。亦收于招子明、陈刚(主编)《人类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申遗’——地方与传统的全球化再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第5期。(收入人民大学书报管理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6期)
2008 全球化语境里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世界民族》(CSSCI)第二期(收入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2007 疍民与认同政治: 福建个案,乔健(主编)《底边阶级与边缘社会》,台北:立绪书局。页216-243
2007 全球化语境里的传统与地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 第4期页47-54
2007 魂归何处,《读书》(CSSCI)第七期,页91-98
2007 底边的叙事,《读书》(CSSCI)第1期,页26-34
2006 种族与体育,《读书》第9期(CSSCI),页107-114。(全文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体育研究》第9期)
2006 旧有的关怀、新的课题:全球化时代里的宗族组织,《开放时代》(CSSCI)第二期, 页79-96。(全文收录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6年第8期)
2006 泉州回民的穆斯林认同 ,吴天泰(主编) 《族群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公司 ,页203-230。
2006 ‘民族风格’与建筑表现——以闽南一个民族乡的形象塑造为例,《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一期,页50-57
2005‘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开放时代》,第2期(CSSCI), 43-61页
2005 美国公民跨国领养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卷27,第1期70-78页
2005 “漂泊者的返乡之旅”,《读书》(CSSCI)第7期,16-23页。
2005 中产阶层:困惑中的期待,《中国研究》,第2期,199-206页。
2005 亨廷顿的忧思,《读书》(CSSCI)第5期,80-88页。
2005 社会创伤、华人认同、华人跨国主义,《读书》(CSSCI)第1期,47-52 页。2005 ‘再地方化’: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在都市规划中的建筑表现,见:周大鸣、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页336-351。
2004 “跨国领养:对美国公民领养中国婴孩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世界民族》(CSSCI) 第三期,38-48页。节缩版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 。又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同年第9期,页83-91。
2003文明冲突与和而不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 第25卷,第5期,页39-46。
2003 中西语境里的‘族群’与‘民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第25卷,第4期,页66-73。
2002 “我的人类学之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 第24卷第3期,页27-35。本 文收入徐杰舜主编《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313-334。
2001 “民族主义与族群性:兼论自由主义理念与中西知识分子传统”,见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页308-336
2000 民族主义与族群性:世纪之交的人类学课题,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CSSCI) 第9卷,第30期,页165-178。
2000 西方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论争与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第22卷,第2期,页16-22。
5. 译著
2014, 《人性之窗:简明人类学导论》(Conrad Phillip Kottak, Window on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McGraw Hill, 2007) , 与李胜、李晓斐等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刊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CSSCI) 第24卷,第4期,页74-86。译自Stevan Harrell "The Anthropology of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covery and Progress in China,"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1 edition.
国际和境外学术会议及论文宣读(选自2004年以来)
2019 (SOAS)文化动力与认同政治:来自闽南一个宗族社区的个案研究, presented to China Institute,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July 1, 2019.
2019 Who are the Hui: Boundary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Among Hui Muslims in Quanzhou and Nanjing, paper presented to Islam(s) in China: Reflecting on Muslim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nfuciu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Geneva, Switzerland July 27.
2019 When are ethnic boundaries religious? Some remarks on the Hui migrants in Nanjing. Paper presented to Ethnicity, Space and Religion in Europe and in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ENS Lyon, France, June 24-27.
2018 Who are the Hui: A Comparison, 参会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和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社会学系合作工作坊,南大仙林校区,12月10日。
2018,Traditionalism in a Hui descent group of South Fujian, “纪念李亦园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新竹,10月10日。
2018,Ethnicity and Urbanization: Hui and Islam in South Fujian since 1978, paper presented to the panel entitled Ethnicity and Urbanization at the 18th IUAWS World Congress, July 16th, UFSC, Florianopolis, Brazil.
2018 History, Practice,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Anthropology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Plenary entitled Education in Anthropology in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 approved through peer-review, at the 18th IUAES World Congress, held between July 16th and 20th, at UFSC, Florianopolis, Brazil.
2018 Anthropology in China: History, Practice, Limitation, and Prospects, paper presented to 2018 Biennial Symposium, Global Survey of Anthropological Practice (GSAP), World Council of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WCAA), July 15th, UFSC, Florianopolis, Brazil.
2018 Chinese Ethnology Before and After Fredrik Barth, paper presented to Lia Six Year Anniversary Conference: Post-Western Sociology in Europe and in China, CNRS-ENS Lyon/CASS, June, ENS Lyon, Lyon, France.
2018 When Are Ethnic Boundaries Religious?: Some Remarks on the Hui Migrants Encounter the Local Hui and the Globalized Halal Food Materials in Nanjing, paper presented to Globally Engaged Humanities-A Penn State -Nanjing Dialogue,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高等研究院, 南京,2018年5月26-27日
2018 Islam and Hui in Quanzhou, South Fujian,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lam in the China Seas (伊斯兰在环中国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Institute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pril 27,m Hong Kong.
2017 Fredrik Barth and the paradigm change in Chinese ethnology, paper presented to Transactions and Values: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spired by The Life and Work of Fredrik Barth, Co-organized b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Boston University, June 9-10, 2017, Guangzhou, China.
2015 Quanzhou Hui and Islam: A Case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泉州回民宗族与伊斯兰:一个历史人类学的案例) paper presented to workshop: Sociological Values and Meanings of Muslim Lineage in South China (华南穆斯林宗族的社会学价值与意义工作坊),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 Kobe University, November 19, Kobe, Japan.
2015 Globalising the Local in Minority Identity: Negotiating Hui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paper read i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Australia, August 27th.
2015 Negotiating Hui Ethnicity in South Fujian, paper read i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gust 25th.
2015 Globalization in the locale and the locale in Glob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recent constructs of the Hui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and Nanjing, paper read in the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August 24th.
2015 Sovereignt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 Challenge to the Proposi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people presented to Annual China Conference, Accountability and Control in Xi Jinping Er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1 and 22 August, 2015, Melbourne.
2014 Ethnic Dynamics and Trust: Muslims and Muslim Migrants in Two Chinese Cities, paper presented to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Freiburg, Germany, August 9th .
2014 Ethnic Dynamics and Trust: Muslims and Muslim Migrants in Two Chinese Cities, paper presented to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Freiburg, Germany, 9 August.
2014 Who Are Nanjing Hui: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paper read to Institute of Eastern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Duisburg, Germany, 7 August.
2014 Who Are Nanjing Hui: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paper read to Institute of Eastern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Duisburg, Germany, August 7th.
2013 Who are Nanjing Muslim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ed to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ingapor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December 4-5.
2013 De facto Segregation or Solidar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ssues of Ethnic Minority in a Chinese Context, paper presented to Plural Coexistence and Sustainability: Asian Experiences i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ingapor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March 12-14.
2015 “想象的共同体及其困境——兼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千禾学人论坛第45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马丁堂,4月27日。
2015 文化、历史、国家型构——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化历程工作坊 (点评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南港,4月17日。
2014 运动与健康的跨文化语境, 《体育与科学》秋季学术工作坊主旨演讲,10月25日
2014 “边疆”与民族区域治理——观念史的路径,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年会主题演讲,大连民族学院,10月14日。
2014 美国人类学的发展与现状,“面向丝绸之路的新视野——首届西北-中亚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高级研讨班,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10月12日。
2014 新丝绸之路与“边疆”民族,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人类学讲习堂。山西大学,太原, 9月26日。
2014 边缘-中心与边界——泉州与南京的伊斯兰与回民, 论文宣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举办之“边缘与边界工作坊”,4月4日。
2013 “信任、认同与他者——关于族群与民族的一些思考”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周五讲座,1月25日。
2012 “关于美国公民跨国领养的田野调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暑期学校,中山大学珠海校园,7月。
2012: “信任与认同——关于族群性与民族主义的一些思考”第六届亚洲论坛,1中央民族大学,12月3日。
2012 “Negotiating Ethnicity among South Fujian Muslims”,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3月30日。
2012 “Home as Transcultural Site: China Adoption in the USA”, 长崎大学环境科学部,3月28日。
2011 “ ‘Islamic Revival’ in South Fujian: Through Lens of ‘Re-loc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to “Religious Revival in China’s Ethnic Area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ugust.16.
2011 “自我的他者化——本土田野工作的思考”,云南大学人类学暑期学校, 云南昆明,7月。
2010 “Represent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cialist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inority Groups in China and the U.S. Tufts University, Boston, USA June 25-27.
2009 主题演讲“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 in Socialist China”, 全英远东研究联合年会2009年年会(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2009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Sheffield, September 8-11.
2009 “Reloc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uslim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since 1980s”, 世界研究生暑期研究班:Global China: Nation, State, and Ethnicity. 奥斯陆大学, July 21-24.
2009, Negotiating Space and Identity in Muslim Communities: Case from Fujian.
Scotland Confucius Schoo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eptember 15.(爱丁堡大学)。
2009, “Home as the transnational site: China adoption in America” 世界第十六届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分会场Transnational Home, Labor in a Globalized World (本人与香港中文大学谭少薇同为分会场组织者)。
2008,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主席、评议人。南京大学10月21-25日。
2008 “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与国家政治”参加世新大学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之“传媒与异文化”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世新大学,5月14日——19日。
2007 “Ethnic Configuration and the state making: a Fujian case.” 族群关系与宗教共存,2007年北京论坛: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北京, 11月2-4日.
2007 “全球化语境里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参加南京大学“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南京大学社会人文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10月20-22日。
2007 “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申遗’所引发的思考”,参加《中国研究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笔者并担任大会秘书长。 南京大学,5月26-27日。
2006“Making site Islamic: Muslim community in south Fujian”, 香港社会学第八届年会参会论文,香港树仁大学. 11月 29日.
2006“Muslim network and Muslim identity construction since 1980s among south Fujian Hui”, 美国人类学学会东亚2006年会“人类学的东亚与东亚的人类学”参会论文。香港中文大学, 7月 12-17日.
2006 “疍民与认同政治:福建个案”,《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底边阶级的过去与现在》,世新大学,台北。5月12日——17日。
2006 “Anthropology and Nanjing: Past and Present,” Anthropology Link Takes Off: LSE and Nanjing University. Lond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pril 20.
2006 “费孝通与变化中的中国”,参加《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4月11日-13日。
2006 “Network that works: Muslim identity in south Fujian”, paper presented to workshop, The Concept of Network: Its Challenges and Next. Center for Southeastern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Japan, March 11.
2005 “State policy and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nthropology and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Nanjing University, February 23-25. I was the organizer of the workshop.